前言
本文所有代码基于 JDK 1.8
主要分析最基本的构造方法及增删改查操作,最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些其他的方法。
成员变量
1 | // 为 null 表示自然排序(从小到大) |
其中,Comparator 是一个接口,可用于自定义排序方式,接口中有一个 compare 方法,该方法返回一个 int 值,返回值为正数,零,负数各代表大于,等于,小于。
Entry 用于存储元素,下面看下它的实现:
Entry
1 | static final class Entry<K,V> implements Map.Entry<K,V> { |
代码还是很好懂的,显然,Entry 是一个红黑树节点,持有左右孩子及父节点的引用。
了解了基本的成员变量,接下来看它的几个构造方法:
构造方法
- TreeMap()
1
2
3public TreeMap() {
comparator = null;
}
默认构造方法,将 comparator 设置为 null,元素的排序方式为自然排序。
- TreeMap(Comparator<? super K> comparator)
1
2
3public TreeMap(Comparator<? super K> comparator) {
this.comparator = comparator;
}
带 Comparator 参数,可自定义排序。
- TreeMap(Map<? extends K, ? extends V> m)
1
2
3
4public TreeMap(Map<? extends K, ? extends V> m) {
comparator = null;
putAll(m);
}
该方法将另一个 Map 的所有元素添加到当前 TreeMap
- TreeMap(SortedMap<K, ? extends V> m)
1
2
3
4
5
6
7public TreeMap(SortedMap<K, ? extends V> m) {
comparator = m.comparator();
try {
buildFromSorted(m.size(), m.entrySet().iterator(), null, null);
}
// ...
}
和上一个构造方法类似,该方法传入一个 SortedMap(TreeMap 就是其中一个 SortedMap),要求该 SortedMap 的 key 类型要和自己的 key 类型一致。
简单看过各个构造方法,接下来就分析一些基本的增删改查操作,先看 put 方法:
put
1 | public V put(K key, V value) { |
要注意,如果不指定 Comparator,或指定的 Comparator 没有处理空指针异常,则 key 不能为 null,否则在比较元素时会引发空指针异常。
总结下添加元素的过程:
- 如果还没有节点就创建根节点,并返回 null。
- 找到插入节点的父节点和插入位置,如果在查找过程出现比较结果相等的节点,更新该节点的值并返回旧的值。
- 构造节点并插入到相应位置。
- 调整成规范的红黑树。
下面分析下第四步,也就是注释(1)处的 fixAfterInsertion 方法:
fixAfterInsertion
由于红黑树调整过程涉及到左旋和右旋,它们的实现分别对应 rotateLeft 和 rotateRight 方法,看下 rotateLeft(rotateRight 就不贴了,和 rotateLeft 类似,只是左右反过来而已)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private void rotateLeft(Entry<K,V> p) {
if (p != null) {
Entry<K,V> r = p.right;
p.right = r.left;
if (r.left != null)
r.left.parent = p;
r.parent = p.parent;
if (p.parent == null)
root = r;
else if (p.parent.left == p)
p.parent.left = r;
else
p.parent.right = r;
r.left = p;
p.parent = r;
}
}
代码我就不用文字说明了,免得把人绕晕,直接上图,这样更加直观:
右旋原理也一样,如图:
了解了左旋和右旋,接下来看 fixAfterInsertion 的代码实现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 private void fixAfterInsertion(Entry<K,V> x) {
// 将插入节点置为红色节点
x.color = RED;
while (x != null && x != root && x.parent.color == RED) {
// 如果 x 的父节点(设为 xp)是其父节点(设为 xpp)的左孩子
if (parentOf(x) == leftOf(parentOf(parentOf(x)))) {
// y 为 xpp 的右孩子,即 xp 的右兄弟
Entry<K,V> y = rightOf(parentOf(parentOf(x)));
// y 为红色节点,就将 xp,y 置为黑色,将 xpp 置为红色,最后 x 置为 xpp
if (colorOf(y) == RED) {
setColor(parentOf(x), BLACK);
setColor(y, BLACK);
setColor(parentOf(parentOf(x)), RED);
x = parentOf(parentOf(x));
} else { // y 为 黑色节点或 y 为 null
// 如果 x 是其父节点的右孩子,先将 x 置为 xp,然后对 x 进行左旋操作
if (x == rightOf(parentOf(x))) {
x = parentOf(x);
rotateLeft(x);
}
// 将 xp 置为黑色,xpp 置为红色,以 xpp 为中心进行右旋操作
setColor(parentOf(x), BLACK);
setColor(parentOf(parentOf(x)), RED);
rotateRight(parentOf(parentOf(x)));
}
}
// 如果 x 的父节点(设为 xp)是其父节点(设为 xpp)的右孩子
else {
// y 为 xpp 的左孩子,即 xp 的左兄弟
Entry<K,V> y = leftOf(parentOf(parentOf(x)));
// y 为红色节点,就将 xp,y 置为黑色,将 xpp 置为红色,最后 x 置为 xpp
if (colorOf(y) == RED) {
setColor(parentOf(x), BLACK);
setColor(y, BLACK);
setColor(parentOf(parentOf(x)), RED);
x = parentOf(parentOf(x));
} else { // y 为 黑色节点或 y 为 null
// 如果 x 是其父节点的左孩子,先将 x 置为 xp,然后对 x 进行右旋操作
if (x == leftOf(parentOf(x))) {
x = parentOf(x);
rotateRight(x);
}
// 将 xp 置为黑色,xpp 置为红色,以 xpp 为中心进行左旋操作
setColor(parentOf(x), BLACK);
setColor(parentOf(parentOf(x)), RED);
rotateLeft(parentOf(parentOf(x)));
}
}
}
// 根节点置为黑色节点
root.color = BLACK;
}
过程的话注释都有说明,不过这样并不直观,还是用图来说话。
假设依次插入 1, 3, 5, 7, 9, 11, 13, 15。这是一个升序序列,如果不进行调整的话,节点都会堆在右子树,查找效率就变为 O(n) 了。
先看下依次插入 1, 3, 5, 7, 9, 11, 13 后形成的红黑树:
接下来看下插入节点 15 的过程:
在插入节点 15 的时候,需要在 while 循环中循环两次,也就是有两步,如果不懂得为什么要这样调整。
如果看不懂图示的过程,可以自己跟着代码走一遍。
看完红黑树的调整过程,回到 TreeMap,刚才看完了 put 方法,接下来就看下 remove 方法:
remove
1 | public V remove(Object key) { |
删除节点的第一步是获得删除节点,具体看注释(1)处的 getEntry 方法:
getEntry
1 | final Entry<K,V> getEntry(Object key) { |
根据 key 来获得节点,利用 Comparator 或 Comparable 比较 key 后,如果返回结果为 0,说明 key 相等,该 key 对应节点即为所找节点。
回到 remove 方法,继续看注释(2)处的 deleteEntry 方法,该方法删除相应节点:
deleteEntry
1 | private void deleteEntry(Entry<K,V> p) { |
这个方法比较长,重点是读懂它的逻辑。总的来说,该方法会根据删除节点所处的位置分了几种情况:
- 删除节点的左右孩子皆不为空
- 删除节点只有左孩子或只有右孩子
- 删除节点没有孩子
不同情况有不同的操作,但最终都是由两个操作组成:删除对应节点,以及调整红黑树。
下面还是用图来说明,以上面生成的红黑树为例:
首先分析删除节点的左右孩子皆不为空的情况,这里删除节点 11:
最后还要调整红黑树,调整操作在 fixAfterDeletion 方法中,之后再分析这个方法,这里先看删除部分。
还有另外两种情况,删除节点只有左孩子或只有右孩子,以及删除节点没有孩子,这两种情况的删除比较简单,分别以删除节点 13 和节点 9 为例:
在删除节点 13 时,最后还要进行调整,这里放在后面分析。在删除节点 9 时,需要在删除操作前先进行调整工作,这里直接给出了调整后的结果。
现在就来看一下删除后红黑树的调整,该操作在 fixAfterDeletion 方法中:
fixAfterDeletion
1 | private void fixAfterDeletion(Entry<K,V> x) { |
这里的调整操作比较复杂,直接以上面的几个删除例子说明,在删除节点 11 和节点 13 的时候比较简单,传入的节点都是节点 15,该节点为红色,所以不用进入 while 循环中,直接将节点置为黑色即可。
现在看一下删除节点 9 前的调整,这里传入的节点是要删除的节点,即节点 9:
调整后从红黑树中删除节点 9 即可。
看完添加和删除元素,增删改查还剩下改和查,分别对应 replace 和 get 方法,这个方法比较简单,下面分别看下:
replace
replace 有两个重载方法,分别传入两个参数和三个参数,先看下传入两个参数的:1
2
3
4
5
6
7
8
9
10
public V replace(K key, V value) {
Entry<K,V> p = getEntry(key);
if (p!=null) {
V oldValue = p.value;
p.value = value;
return oldValue;
}
return null;
}
该方法传入要更改元素的 key 和新的 value,返回旧的 value,其中在查找节点的时候用到了 getEntry 方法,该方法在分析删除节点的时候看过了,这里不再多说。
另一个带有三个参数的方法如下:1
2
3
4
5
6
7
8
9
public boolean replace(K key, V oldValue, V newValue) {
Entry<K,V> p = getEntry(key);
if (p!=null && Objects.equals(oldValue, p.value)) {
p.value = newValue;
return true;
}
return false;
}
该方法多了个参数表示旧 value,根据 key 和 value 来更改元素,更改成功就返回 true。
最后看下 get 方法,该方法就更简单了:
get
1 | public V get(Object key) { |
同样是通过 getEntry 方法找到相应节点,返回该节点的 value,没有找到则返回 null。
其他
下面看一下除了增删改查外的其他方法。
LeetCode 220 题的官方题解上使用到了 TreeSet 的 ceiling 和 floor 方法,而 TreeSet 是基于 TreeMap 实现的,所以这两个方法分别调用了 TreeMap 的 ceilingKey 和 floorKey 方法,所以在这里特别分析一下这两个方法:
ceilingKey
1 | public K ceilingKey(K key) { |
getCeilingEntry 方法如下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 final Entry<K,V> getCeilingEntry(K key) {
Entry<K,V> p = root;
while (p != null) {
int cmp = compare(key, p.key);
if (cmp < 0) {
if (p.left != null)
p = p.left;
else
// 找不到相应的 key,返回传入 key 的下一节点
return p;
} else if (cmp > 0) {
if (p.right != null) {
p = p.right;
} else {
// 找不到相应的 key 时,寻找传入 key 的下一节点
// 这里是寻找当前 key 所在左子树的最小父节点,不存在则返回 null
Entry<K,V> parent = p.parent;
Entry<K,V> ch = p;
while (parent != null && ch == parent.right) {
ch = parent;
parent = parent.parent;
}
return parent;
}
}
// 找到相等的 key,返回该节点
else
return p;
}
return null;
}
该方法根据传入的 key 寻找相应节点,如果没有找到相应节点,就返回比该 key 稍大的下一节点,也没有就返回 null。
所以 ceilingKey 方法就是传入一个 key,如果 TreeMap 存在该 key,则返回该 key,不存在则返回比该 key 稍大的下一个 key。如果传入的 key 是最大的 key,则返回 null。
而 TreeSet 的 ceiling 方法底层就是调用了 TreeMap 的 ceilingKey 方法,只不过把 key 换成了 TreeSet 的元素而已。所以 TreeSet 的 ceiling 方法就是返回传入元素或者是传入元素的下一元素,不存在比传入元素更大的元素则返回 null。
floorKey
1 | public K floorKey(K key) { |
其中 getFloorEntry 和 getCeilingEntry 方法类似,只是在查找不到相应 key 时,返回比该 key 较小的上一节点,这里就不再分析了。
所以 floorKey 方法就是传入一个 key,如果 TreeMap 存在该 key,则返回该 key,不存在则返回比该 key 稍小的上一个 key。如果传入的 key 是最小的 key,则返回 null。
而 TreeSet 的 floor 方法底层就是调用了 TreeMap 的 floorKey 方法。所以 TreeSet 的 floor 方法就是返回传入元素或者是传入元素的上一元素,不存在比传入元素更小的元素则返回 null。